《中國新聞報》:向“綠”而行 “浙”里生金 在浙江尋找“兩山”理念足跡 | ||||||||
|
||||||||
翠嶺起伏,清溪潺潺。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昔日礦山重染綠意。村里在水泥廠舊址建起五彩莊園,形成了觀光垂釣、戶外拓展、蔬果采摘等一系列休閑旅游產業鏈。20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稱“兩山”理念)就是在這里誕生。如今,這一理念的足跡已遍布浙江各地,引領全省實現從“綠色浙江”“生態浙江”到“美麗浙江”的躍升,擘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富圖景。 走進千村萬落 鄉村產業轉型鋪繪生態“底色” “兩山”理念提出后的20年間,以余村為起點,浙江鄉村交上一份厚實的“綠色答卷”。彼時,浙江省正在實施首輪“811”行動,整治環境污染。無數村落紛紛整改、關停村莊原本的落后產業,開啟美麗蝶變。 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村民們曾過著上山砍柴、下山養豬的生活,村里豬糞橫流、河水黑臭。以“千萬工程”為契機,下姜村把豬圈連上沼氣池,解決污水問題的同時又能省電,又陸續關停煤窯、上山種樹,村莊環境開始走上坡路。 河道變清,山巒復綠,下姜村辦起鄉村旅游,如今已帶動周邊63個村莊形成“共富”帶。古裝體驗、抹茶莊園、葛根產業、茶旅融合區,越來越多的村落挖掘出當地文旅資源稟賦,走上了生態富民的道路。 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下姜村的故事正在浙江的千村萬落不斷發生。在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村民們管斧頭、護山頭,依靠好山好水好空氣,每年能引來20余萬人次游客;嘉興市南湖區楓橋鎮聯豐村多年實施“五水共治”,曾經的黑臭水體被小橋流水的江南美景取代,村莊成為“網紅打卡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動力所在、后勁所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20多年間,浙江省先后實施五輪“811”生態環保行動,創新推出建設污水零直排區、清新空氣示范區等行動載體,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系列組合拳,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入山水之間 生物多樣性保護連通自然“長廊” 在杭州市富陽區省級濕地陽陂湖內,“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詩句走進現實。沿著建德市綠影仙谷一路飄流,兩岸楠木、青岡、杉木等樹種蓋滿山頭,郁郁蔥蔥。這些情景之所以生機盎然,離不開其間生靈當“群演”。 目前,浙江已累計創建39個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隨著浙江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初現,“兩山”理念也在山水之間開花結果。 臨安天目山擁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被譽為“大樹王國”和“物種寶庫”。走進天目山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游客可沿著千年古道徒步而上,漫步參天巨木之間,探索苔蘚蕨類園、禾草園、水生園、裸子植物園等科普園地。 而在金華市武義縣王宅鎮要巨村,武義花田美地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則讓村莊迎來了自然研學的年輕人。四季花海中,常常有學生們漫步其中,開展生物多樣性觀察、花海寫生等活動。不遠處的生物多樣性互動站點內,昆蟲塔、蚯蚓塔、人工鳥屋等設施為動物提供棲息空間的同時,成了孩子們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生動教材。 2024年,安吉、紹興、麗水、北侖4地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在這些城市,森林公園、濕地保護區和自然風景區正連點成群,不斷拓寬“兩山”轉化渠道。 湖州安吉先后開展安吉小鯢繁育、銀縷梅保護、中華秋沙鴨監測等工作,完善全縣域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動態監測網絡,實施小微濕地生鏡恢復等示范項目。寧波北侖建成全省首個海洋主題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累計接待主題研學、參觀超4萬人次,年經濟效益520萬元人民幣左右。 “在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不斷推進、保護基礎不斷夯實、宣傳教育不斷強化,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打造綠色發展標桿之地的美麗浙江具有重大意義。”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走向產業未來 因地制宜挖掘“兩山”轉化新通道 多年來,浙江省生態建設成果不斷轉化成經濟效益,“兩山”理念也愈發深入人心。為推動更多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浙江省從2020年開始推進EOD模式實踐探索,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EOD模式全稱為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市場化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創新,旨在推動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統籌推進,以良好生態環境提升關聯產業收益,以產業增值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是“兩山”理念在項目層面的應用實踐。 “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還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嘉興市以南北湖區域生態系統修復為內核,打造出集濕地修復保護、候鳥驛站、生態體驗、科普宣教于一體的海灣濕地,并基于當地生態稟賦,建起宋韻水街等配套景區,實現文旅產業發展提質增速。 “EOD模式以市場主體‘一體化’實施的方式,將生態資源納入產業開發過程,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參與項目投入,通過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升區域品質并實現產業增值溢價,提高‘兩山’轉化效率。”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已指導推動21個EOD項目成功納入生態環境部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18個EOD項目納入省級試點,共帶動投資約1230億元。 EOD項目將“綠色溢價”變現的同時,一部分價值又重新投入到生態保護修復中。衢州柯城區依托“兩溪”美麗河湖治理成效,融合“村播基地”農產品產銷平臺建設,帶動全區農特產品網絡銷售額6.23億元,稅收3150萬元。此后,柯城區又借助流域治理長效機制,用項目運營收益覆蓋日常治理投入,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良性循環。 “浙江省要深耕藍海,為發展蹚新路。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為主抓手,統籌‘擴綠’‘增金’兩篇文章。”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浙江省將深化EOD模式創新,引導山區、海島縣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特色產業,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生態共富樣板。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