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頭版:浙江發布方案推動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 開展入海河流上下游協同治理并納入考核 | ||||||||
|
||||||||
近日,浙江發布《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等8條入海河流開展全流域共治,省市縣三級協同管好干支流120個重點控制斷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據悉,浙江省開展入海河流上下游協同治理并納入考核。這是全國首個入海河流上下游協同治理考核體系,將為重點海域現代化治理提供新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沿岸城市工業發展迅速、人口密度較高,杭州灣海域無機氮濃度持續偏高。近些年,生態環境部將長江口—杭州灣與渤海、珠江口鄰近海域一并列為全國三大重點治理海域。《方案》將海洋治理范圍從原先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等環杭州灣城市擴展至金華、衢州等流域上游地區,并根據各地排放結構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 浙江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人口產業集聚,是全流域治理的關鍵一環。比如常山縣集聚醫藥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產業,縣經濟開發區每年排放污水875萬噸,年排放總氮量達到131噸。當地正在謀劃新建1座處理能力達4萬噸/天的工業污水處理廠,安裝含氮廢水處理設施,同時支持企業開展設備換新和技術創新。到2027年,衢州3個化工園區將建成專業廢水處理設施,并推動涉氮行業綠色轉型。 再如磐安縣,當地共有38家養殖業企業,畜禽糞污中含有氮,需經過發酵、沉淀等處理,再到林地、菜地等消納,實現“零排放”。“沒想到山里的養殖場也和杭州灣的海水有關。”磐安縣兩頭烏繁育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這一中心建設企業將投資600萬元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確保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在市縣農業農村局的摸排下,金華7家畜禽養殖場將同步提升治理設施。 據了解,《方案》將謀劃實施95項治理工程項目,計劃到2027年逐步降低杭州灣海域無機氮濃度,持續提升海洋生態功能。此外,全流域共治的管控范圍“嚴上加嚴”,在距離入海口約180公里的錢塘江四級支流東陽市南江,也設置重點控制斷面,足見浙江管好每滴水的精度和決心。 根據《方案》,浙江還創新設立入海河流財政獎懲制度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前者由省級財政撥款,按照各地達標情況進行分配;后者由上下游兩地之間簽訂協議,按照交界處的水質情況進行“對賭”,由此形成相互激勵的治海氛圍。在省外,浙皖兩省簽約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逐步形成。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