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在嘉善發布 湖蕩水清清 稀客常光臨 | ||||||||
|
||||||||
13日,在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示范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及評價報告發布,基本摸清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兩區一縣的生物多樣性“家底”,繪制了全國首份跨省域的“生物多樣性圖譜”。 經過近3年的調查匯總,示范區共記錄各類生物物種2790種,包括陸生生物1629種。其中,共有白頭鶴、卷羽鵜鶘、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11種,貉、虎紋蛙、中國淡水蟶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50種。轄內湖蕩眾多、水系發達,具有顯著的“平原河網”特征,共有鳥類306種、水生生物1161種,兩類生物超過物種總數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多類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包括青頭潛鴨等珍稀水鳥,虎紋蛙等兩棲動物,黃脈翅螢、雷氏螢等原生螢火蟲,日本鰻鱺、中華刺鰍、河川沙塘鱧等水生生物。“指示生物對環境變化敏感,就像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可以直觀評估環境質量和變化趨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曹銘昌介紹。 以螢火蟲為例,它對水質惡化、光污染和化學污染非常敏感。近年來,螢火蟲最初在嘉善金星村出沒,后來在長秀村、青浦的岑卜村現身,種類也從1種增加到4種。目前,全球有水生螢火蟲9種,示范區已有雷氏螢、付氏仰泳螢和條背螢3種,反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好轉。 此外,水質清潔的指示物種莼菜、中國淡水蟶,近些年陸續在長白蕩、元蕩、肖蕩等跨域湖蕩被發現;吳江同里國家濕地公園穩定觀測到青頭潛鴨的越冬種群;在青浦區朱家角虎紋蛙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虎紋蛙的重新引入和擴繁工作也取得階段性成果。指示生物的分布區域更廣、種群數量更多,跨省聯防聯治的成效逐漸顯現。 保護生物,還要維護它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示范區主要水體以“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為核心,到去年底已完成祥符蕩清水工程、元蕩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工程等。2020年至今,轄內優Ⅲ類地表水水質斷面比例從75.00%升至98.10%,藍綠空間占比達到66.64%,提前完成2025年達到66%的目標。 眼下,受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影響,示范區內哺乳動物、兩爬動物、陸生昆蟲等物種多樣性有待提升,加拿大一枝黃花、福壽螺等外來入侵物種分布還較為廣泛。滬蘇浙相關部門計劃建立一體化調查、監測和評價體系,系統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環境指示物種、聯合防治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打造跨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本。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