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套进入30P,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一本伊在人香蕉线观新在线,婷婷六月激情

當前位置:
《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浙江環評改革用好“加減法” 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1/4,完善“浙里環評”數字應用
發布日期:2025-07-29 18:16 瀏覽次數: 來源: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

640.png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深化環評審批制度增值服務改革,在審批權力上做“減法”,在監管服務上做“加法”,通過提高審批效率、加強數字賦能、規范中介服務等舉措,消除項目審批時間長、管理碎片化、中介擇優難等痛點堵點。

創新審批機制

“環評審批的‘臺州速度’對項目按時施工建設起到重要作用,讓我們對投資更有信心。”臺金高速仙居西互通工程負責人說。

據了解,這一項目涉及占用省級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為加快項目進度,相關部門采用“并行推進”模式同步推動提出用地預審意見、選址意見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在此過程中,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處以“承諾告知”方式容缺受理,允許企業在核心要件齊全后先行提交承諾書,后續補交非關鍵材料,使項目流程至少縮短3個月,助力項目高效落地。

“我們采用‘專人服務+限時辦結+要素統籌’模式,助力全市今年31個新建‘千項萬億’重大項目環評審批較傳統流程提速60%,目前完成率達96%,確保以最快流程及最優機制實現從環評‘紙面’到開工‘新建’的服務成效。”臺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陳旭露介紹。

重大項目是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近年來,浙江強化重大項目環境準入提前研判與幫扶,2024年,全省符合條件的“千項萬億”項目實現環評“應批盡批”,環境要素指標“應保盡保”。

聚焦企業項目落地的痛點難點,浙江創新服務機制,持續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等改革舉措,為企業發展按下“快進鍵”。全省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1/4。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有125個項目實施“多評合一”審批,197個項目開展“打捆審批”,惠及企業1101家。

此外,浙江還圍繞準入把關和惠企便民兩大目標,完善“浙里環評”數字應用,構建準入要素總覽圖和環境準入一鍵查、項目環評一站服、環評中介一目覽、排污許可一證管“一圖四場景”,研判項目53萬余個、發送企業環保工作提醒15萬余次。

強化數字賦能

自去年11月起,杭州市生態環境局蕭山分局環評科副科長徐東錦的工作有了新變化:辦公桌上不再堆著一摞摞像小山似的環評報告和規章制度等文件,繁瑣又耗時的資料查閱比對已被高效的智能審批取代。這一改變,源于多了一位AI“隊友”。

據介紹,盡管浙江省持續深化多項環評改革,但由于環評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仍存在編制時間較長、報告質量參差不齊、基層審批力量不足等難點堵點。對此,浙江將人工智能作為引領環評領域改革的關鍵引擎,率先在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開展智能審批試點。

徐東錦向記者展示了“AI+環評”帶來的便捷。他將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年產塑料制品500噸項目的電子環評報告書上傳至“生態智衛”系統中。短短15分鐘,系統就完成了對整本報告的智能審查,并自動生成環評批復。

“有了AI智能審查后,相關工作效率得到較大提升。”徐東錦介紹,針對環評文本中的問題,系統會自動輸出紅、黃、綠三色分類分級環評質量審核問題清單,還會在原文中同步標注問題位置。工作人員再針對問題進行人工審查,就輕松多了。

據了解,AI環評智能系統內嵌80余項智能化輔助審批要點和算法規則,已輔助審核環評報告表800余本,大幅提升了審批效率。在兩個行業試點突破的基礎上,浙江正探索將“AI+環評”模式擴展到工藝流程簡明、污染防治措施成熟的12個行業。

嚴格第三方監管

優化營商環境,需從源頭推動涉企服務治理。近日,浙江在環評領域涉企第三方服務機構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中,就發現并處理了一起偽造環評批復文件的案件。

“請工作人員看看,這份環評批文是不是有問題。”今年4月6日,在紹興市嵊州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嵊州市拓堅水泥制品公司負責人將剛剛取得的環評批文遞到窗口,焦急地詢問。

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嵊州分局環評科科長邢波當即組織相關人員,對這份批文展開核對。

“我們發現了多處疑點,比如騎縫章蓋的是企業章,而非生態環境部門的行政公章,不排除嫌疑人使用假印章的可能。”邢波告訴記者。

經過走訪與調查,嵊州分局基本確定了這一批文的來源、使用情況、去向。在公安機關的協助下,通過大數據分析、視頻監控調取,基本確定這份批文來自某環評第三方機構的業務代表高某。

4月26日,公安機關對嫌疑人高某進行抓捕,并在其家中查獲3枚印章,另有兩份涉嫌偽造的環評批文。目前,經省公安廳鑒定,嵊州市公安局扣押的3枚印章均為偽造,公安機關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高某刑事拘留,相關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下一步,浙江將聚焦數字賦能,把“AI+環評”改革作為推進環評領域涉企第三方機構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重要抓手,加強環評機構信用評價,完善評審專家入庫、退出、追責機制,營造規范透明高效的中介服務環境。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